一周多以前的一個下午,與一家參與了《戰狼2》公司開會。會議開始前,我們看了下票房,1.6億。開完后以后,再刷了下票房,突破3億!很榮幸,一起見證了這個奇跡。現在,《戰狼2》票房已經成為華語電影第一,直撲40億、50億而去。
01
文化產品的成功的確有很多偶然性,但也不是完全沒規律可循,問題在于你是不是真的懂。
比如說,《岡仁波齊》作為如此小眾的一部電影,票房竟然接近1個億。是讓很多人無法理解,大家也都羨慕出品人的運氣。不過,這不是運氣。《岡仁波齊》的出品人也是另一部冷門片做成爆款的電影《大圣歸來》的出品人。
一次成功是運氣,連續的成功就一定不只是運氣。有必然性,又有強烈的偶然性和主觀判斷,這是什么?這就是藝術。
一個做出過幾部爆款作品的朋友說:文化產品里,如果要按大數據來搞,往往是大坑。一部作品,如果要投資委員會10個人表決,這10個人都說好,這片票房最后往往會跪,因為說明市場上已經充斥這類東西。最好的情況是,兩三個人堅決同意,七八個人反對。但是真這樣的話,又有幾個人能做到,有幾個公司敢堅持?
這就是傳統VC的尷尬。但是傳統的商業邏輯并不太適用,也遠超出了他們的投資能力。這就是我們眼前詭異的一幕,一面是火爆的大市場,另一面,是在遠離又羨慕不已的VC們。
02
我統計了2017年上半年的165個大文娛產業類的股權融資項目,發現純影視項目完成融資的僅有10家。行業與資本,冰火兩重天。且從我與多家VC的交流來看,相當多的VC放棄了對純影視內容公司的投資。他們的主要顧慮是:
1、 文化產品來說,無論是電影、電視,業績都不連續,一部成功了,無法預測下一步能不能成功,不穩定。,《戰狼2》很成功,《戰狼3》怎么確定就能成功?
2、資本化道路受限、過去兩年影視通過并購實現退出為主,現在國內資本市場對這塊管得比較嚴,獨立IPO非常難,對于難以資本化的項目VC投資意愿就大幅降低。
03
產業與資本的雙重不確定性,就是如今VC在遠離影視的主因。2016年開始,資本市場政策開始劇變。文化行業確實比較容易調節利潤,證監會一刀切并不是完全沒有理由。我跟幾個行業大咖曾經一起探討過,我們一致認為,中國影視泡沫最終的買單者其實是A股股民。
隨著資本市場的政策改變,最終的接盤俠沒有了,這里我可以做個判斷,泡沫最大的體現就是明星們步步攀升的片酬,所謂大IP價格?,F在,接盤俠的梯子抽走了,這些價格也將會一個個下來。
有藝術感的東西,永遠存在一個悖論,機會就在看不懂的時候,看懂了,就追不上了,競爭力就是看誰看的更準更透。就拿吳京來說,《戰狼2》的出品方是登峰國際,登峰國際的股權集中于吳京家族,至今沒有引入VC或其他外部投資者。
如果是以前估值,登峰國際的資產就是吳京這個人,以及《戰狼1》的IP,這些能值多少?估計很難超過5億。那時候投資人糾結的問題是,后續《戰狼2》能不能火,吳京還能拍多久。
現在,《戰狼2》火了,登峰國際既是投資方又是老板吳京自導自演,有人算了下,這部電影票房到40億的話,登峰國際能賺5個億以上。那VC該怎么給登峰國際怎么估值呢?估得太低,登峰國際又不缺錢。等著給《戰狼3》投資的人排起了長隊,但這估值如果低于20個億,吳京估計沒興趣談。
如果高于20個億,投資人又要糾結怎么賺回來。A股IPO或者并購有意思的一點是,一個隱性條件是標的公司每年利潤要增長。但是,《戰狼2》票房這么爆,登峰國際利潤這么大,明后年利潤下滑幅度可能會很大。這就是在國內資本市場上非市場化的監管下出現的幸福的煩惱。
所以落實的資本市場是不能滿足復雜的商業形態的,往往要削足適履。正是因為內容本身的持續不穩定性,很多內容公司在利潤上來后往往著急賣掉。比如楊冪參股的嘉行傳媒,2017年3月,完美世界給嘉行投資了5億,其中,2.5億增資到公司,2.5億買老股東的老股,老股東開始套現。
完美世界也不是一個VC,而是一個影視游戲產業的戰略投資者。它的訴求,超越了普通的財務回報的目標,它希望的是綁定優質的藝人資源(楊冪等)、影視內容資源,與游戲產業鏈更好的融合,最終可能在游戲上獲取更大的變現。記住一個結論,戰略投資者是A股股民之后排名第二的接盤俠,因為他們把錢放在第二,第一是資源。
不過,市場最終還是有效的,這么好的市場,一定有真正能懂能玩轉的投資人在投,只是這不是普通VC看得懂玩得起的了。